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4页



(四)结论:(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六、研读赏析

1、品读语句,辨析下列加注词语的含义

 1、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我们"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

敌论据中 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3、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古以来 现 在 都有"脊梁"

4、"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5、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7、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 他信力 "、" 自欺力 " 有力地嘲讽、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和嘴脸。

8、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七、问题探究

1、驳论文的关键是抓批驳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可以是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课文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

课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论据,但这事实只是部分事实,所以论点以偏概全。论证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

2、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作回答,驳斥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3、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