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优质课《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优质课《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2页

  它的空间指向不

  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 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

  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 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

  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

  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

  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

  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

  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

  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

  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

  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

  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

  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 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