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上川教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案
历史七年上川教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案第3页

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摆脱统治危机,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在孝文帝改革内容中,你认为哪一项 对民族融合最有影响力?而哪些政策可能会使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消失?为什么?

①语言:说汉话。(板书)

投影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仍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诫!"--这恐怕是对怎样说话提出要求的第一位皇帝。

②姓氏:改汉姓。(板书)

投影"元"姓来源,问:孝文帝为什么把皇族姓氏改为"元"?

从孝文帝改革的各项内容来看,他是要彻底改变鲜卑人原有的生活方式,过汉人的生活。他禁止鲜卑人回到自己的故乡,甚至连死后都不得归葬自己的原乡,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决定啊!

提问:你们愿不愿意把家迁到西部去,永不再回?愿意的请举手。

老师可不愿去,因为我祖祖辈辈都在这儿,我可不想背景离乡。你们愿不愿意把名字永远改为"拓拔××"。为什么北魏的鲜卑人愿意?是百姓愿意?还是只是孝文帝的心愿?

所以站在鲜卑人的立场来看这件事是很悲情的。

投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举例:(让学生以"猜一猜"的形式填空完成鲜卑姓与汉姓的改变实例)

拓跋 元 贺赖 贺 后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孝文帝还从哪些方面推行汉化政策?

投影"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师: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所谓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在床、席上跪坐,其实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一旦属于高坐具的胡床传入,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跳马连缀木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

讨论: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归纳: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若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生根,子子孙孙永远安居乐业,就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更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合是必然的,因而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准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但终究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准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改革的作用(板书)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南北方的统一。

3.北朝的分裂

板书设计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

3.鲜卑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