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二(浙江专用):专题七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二(浙江专用):专题七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案)第5页

3.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③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解读]

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③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

[问题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