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优质课《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3页

  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3.作者现身说法。

  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

  五、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难问题。在平等的氛围里积极探讨明确下列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