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人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 第一框 交往之道
苏人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 第一框 交往之道第2页

咨询案例:

一位朋友来信说:"我不知为什么,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不知该怎样; 他人说话,总是等他人先向我打招呼。如果没有人主动与我交谈,我心里会感到很难受,好像被人遗忘了。我很想改变自己,成为那种被大家喜爱,成为话题中心的人。"

对话:

(1)这位朋友有怎样的心理需要?

(2)走出交往困境,你对他有何具体建议?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交往要主动的道理。);

小结:与人交往,要积极主动,不能消极等待;要掌握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微笑待人、主动打招呼、主动赞美别人,等等;与人交往,不能单f 索取,不乐于奉献。

活动二:经典故事,我讲道理

经典故事:在美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位小学学童,因 身体感觉不适,经医师详细检查后,确认他患了癌症。接踵而来的是一连窜更详细的检查与治疗。在不断地使用化学针剂治疗之后,癌细胞的蔓延; 到了控制。但化学治疗强烈的副作用也伴随着产生,这位小病童的头发开始大量掉落,一直到他的头上不留一根头发。随着出院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小病童的心中除了欣喜之外,更有着一丝隐隐的担忧--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戴上假发回学校上课。一则为了自己光秃的头而自卑,再则也怕自己光头的新造型吓坏了同学。

回学校那天,母亲推着轮椅,送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母亲和他不禁张大了口,惊喜得发不出声音来。只见全班同学全都理光了头发,连老师也顶着大光头,热烈欢迎他回来上课。

我们的小病童一把扯去假发,大叫大笑,从轮椅上一跃而起。

思考:故事中的病童为什么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过渡:故事中病童的同学和老师能设身处地站在病童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这就是"同理心"。

活动三:历史典故,我来解读

经典回放: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大门旁边开了狗洞,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肯进。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司仪 只好又领他改从大门进去会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 "晏子 回答说:"齐国的临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