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10.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第5页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无边

25、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26、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27、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28、《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相同:(1)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2)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不同:

1. 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

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

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

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