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鲁人版必修五 登高 学案
2017-2018学年鲁人版必修五 登高 学案第4页

  的名篇。他看见异乡风物之美而引起的思乡怀土之情,深切感人。"登楼"也因此有了身处乱世、壮志不伸的意味。

  至唐一代,登临之作更是大放异彩:有山水诗人对自然的赞颂,有边塞作家的慷慨悲歌,还有失意者的怀古伤今的凭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过洞庭湖》、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彪炳诗坛,卓绝千古。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他在庐山顶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首诗突出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的壮阔胸怀。杜甫也是不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其登临之作更是荦荦大端。

  宋代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批评南朝王谢诸人只争门户私计,不能长驱北上收复中原,一种爱国激情喷薄而出。

  答案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 落木、长江。

  2.鉴赏颔联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赏析颈联客居他乡

  4.赏析尾联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忧国忧民。

  四、文本探究

  1.答案: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

  2.答案: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长江"这个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

  3.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4.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5.答案: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