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拿来主义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四 拿来主义 学案第2页

  后来,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蒋介石,亲自兼任教育部长。这时有人向他告密说:"现在部里的特约撰述员周豫才,就是周树人,也称鲁迅。他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头子,最激烈地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告密者的本意是借机迫害鲁迅,但蒋介石却认为是一次拉拢鲁迅的好机会,便回答说:"这事很好。应该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接着,教育部派人向鲁迅转述了蒋介石的邀请。不想鲁迅断然拒绝,并因此辞掉了"特约撰述员"的职务。

  

  (一)背景链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掀起了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杂 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鲁迅曾说:"杂文这种文体,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这是有关杂文特点的一种广义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杂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杂感、随笔、短评、札记、书信、日记、编后、序跋、演讲等,都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杂文。

  Ⅱ.文化常识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引申为很体面、有气派。

  古代"冠冕"演变:

  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3)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