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第2页

  (2)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③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成果: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①[阐释] "一边倒"

  

  [思考] 怎样理解"一边倒"的决策是当时形势下的正确选择?

  提示:美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主动地站在苏联一方比将来被动地倒向苏联要好得多,对中国更有利;"一边倒"并不是屈从于苏联,其基本点仍是独立自主。

  ②[辨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前者保证了外交的自主地位,后者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条件下为维护独立自主而产生的,两者相辅相成。

  [点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1)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