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第2页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与其合称为"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该书亡于秦末战火,故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六艺"之说有:(1)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2)"六艺"即六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Ⅱ.文化常识

  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