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案2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案2第2页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于仁还有一些重要的界说。选文第2则:"仲弓问仁",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时候鲁国人。他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邦"是指诸侯国。"家"跟"邦"并提,指的是大夫的家族。仲弓表示:"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跟颜回所说的一样。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最根本的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曾经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恕"。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这些都是告诉人不要做什么,仁是否还意味着要积极地去做些什么呢?当然是的。选文第5则:"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仁这种思想对孔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有那么多弟子就这个问题发问。"博施于民"就是广泛地施惠于民众。"济众"就是帮助、救助民众。"济"这里做动词用。子贡问,假如一个人能做到这两个方面,那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何事于仁"就是何为于仁,意思是不啻于仁、何止于仁。"必也圣乎",意思是必定是圣了。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说:"圣是行仁极致之地。"(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德行极高,是儒家学者推崇备至的明君圣王的典范。舜也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经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尧命舜摄政。他巡行四方,铲除了鲧、共工、兜、三苗四人。尧去世后,他继天子之位,咨询四方部落首领,挑选贤人治理民事,还选拔治水有功的禹做继承人。跟尧一样,舜也是儒家学者推崇备至的明君圣王的典范。子贡说的那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境界,连尧舜都担忧做不到,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而孔子所宣扬的仁就不是这样疏阔。他向子贡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这么简单,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达,便也达人。"(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父亲;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君上;自己对弟弟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服事兄长;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期望来对待朋友。孔子接下来还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近取譬"是指就近取自己作比方,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之方"就是实践仁的方法。这样的仁,不必尧舜,所有的人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