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六单元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三 第六单元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案第2页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扫盲教育

1、 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扫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那么,我国政府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2、措施

①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②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③1982年将"扫盲"写入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