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雪》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雪》 教案第3页

  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板书)

  分析景物特征:(略作讲析)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明确: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俯瞰,低景

讨论: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还是慢点好?

明确: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可分四步:(1)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出;(2)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3)画面动化: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流缓缓......(4)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鹰、鱼等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品词: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翔]

明确:染,拟人手法,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击,与"飞"比较("飞"显得平淡),"击"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比"游"更准确。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水天相映之境。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浅底"非真,乃清澈所致。(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由品味其他字词:遍、尽、争、竞

  简评:秋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来源

  引导: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联系作品背景。

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呢?(呼唤与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