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一 赤壁赋 教案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一 赤壁赋 教案第2页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总结作者"景中有情"的写作手法。

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

(首先明确"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

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三、理解了苏轼徘徊于出世和入世思想之间的矛盾情绪后,我们结合金圣叹的点评我们再来回读《前赤壁赋》,再度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四、作业:

(一)、背诵

(二)、写作

1、以"秋风中的落叶"为题,写一篇短赋,300字左右。

2、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3、课后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对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