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第3页

二.讲授新知

1.请同学们再次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划下来,想一想你为什么感动?用笔画出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体会。

想好之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

<1>出示片段一:"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的离去。"

 读出哭喊的语气

 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捐献母亲眼角膜的强烈反对)

 是呀,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母亲,她养育我们含辛茹苦,作者还没来得及孝敬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已不在了,那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伤心难过)就在他无比伤心难过的时候,父亲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作者又会是什么心情?(愤怒)那么请你用既难过有份的心情来读一读!

 过渡:听着孩子的哭喊,面对孩子的指责,父亲又是怎么说的呢?

 <2>出示片段二:"琳达,"他平静地说,并且用胳膊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这么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他告诉我,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献器官。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父亲在讲这几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

 "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父亲的话对我的思想的冲击)

 父亲说的"有意义"指的是什么?

 你知道目前我们处理亲人的遗体是用什么办法吗,与父亲的心愿作比较,哪个更有意义?

 过渡:虽然父亲的心愿有意义,高尚,但当时却不被人们所理解,他这样做需要与传统观念做斗争,父亲是了不起的!那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敬佩之情一起读一下这一部分。

 接着我们来看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

 <3>出示片段三:"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此时父亲说话的语气又是什么?(高兴)

 能感受"美妙"的还有谁?

 

 <4>出示片段四: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十四岁--恰是当年我首次听到捐赠器官的年龄,可是母女俩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天壤之别"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文对比母女两人14岁时的表现怎么有"天壤之别"?(当时14岁的我对捐献眼角膜由反对变成了在父亲的教导下的接受,而14岁的温迪呢,从"热泪盈眶"可以看出,她不仅认识到捐赠的意义,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感受盲人的痛苦。说:)

 <5>出示片段五:"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温迪决定捐赠,不但"心甘",而且"情愿"。

这就印证了接下来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