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302edu解析】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种反思而了解、体会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仁"。

  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他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丘在这些话中所说的"仁",就是完全人格的意思。

  孔丘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对别人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丘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仁"是他的中心思想。

(节选自《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人格》)

1. 下列关于"仁"与"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有时用"仁"规定"礼",有时用"礼"规定"仁"。

B. "仁"是属于个人的自由,"礼"是属于社会的约束;"礼"是属于自然的礼物,"仁"是属于人为的艺术。二者矛盾而又统一。

C. "礼"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内容,否则就难成为真正的"礼";真情实感应该有"礼"的节制,否则,也难成为真正的"仁"。

D. 真正的"礼",必包含有"仁";完全的"仁",也必包含有"礼"--两个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形成完全的道德品质的前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完全人格,要求具有真性情、真情实感,又能合"礼"地流露出来,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B. "质""文"任何一方的偏胜,都会破坏二者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处于"野"与"史"层次的人,算不上君子。

C. 孔子将"仁"与"礼"并称,可是,他听到子夏关于"仁先礼后"的理解后大加赞赏,说明他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提法是有失偏颇的。

D. 孔子强调"仁"和"礼"二者统一性的同时,认为在完全人格方面,"仁"更为重要一些,因此,他对子夏"礼后乎"理解大加赞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是"修身"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中庸》认为修身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即事亲、知人、知天。

B. "仁"的主要内容是"爱",这个"爱"是从亲子之爱扩充出来的,因此,"修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