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案第1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重点、难点

  1.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养气学说以及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今日病矣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贫贱不能移

  选文解读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在第1则选文中,弟子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和公孙丑谈"知言"的部分,本教材的选文中没有选,只选了他谈"养浩然之气"的部分。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直养而无害",有的学者理解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有的学者理解为一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此处取第一种说法。"塞"指充满。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是相配的;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馁"本指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朱熹认为,"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参见《孟子集注》)。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即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出其不意夺取的(也就是说,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只要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孟子和告子的争论,这里不必给予太多的关注。只要把握住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点,这就是"集义",就是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有事焉"即一定有所事于此,一定要从事于这集义养气的事。朱熹《孟子集注》:"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闵"就是忧虑。"揠"就是拔起。"芒芒然"是疲倦的样子。"其人"指他的家人。"病"意思是疲倦。"非徒"即不仅仅。这一段话是说: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是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是不要促使它成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结果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总起来说,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就是"集义"。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自然能养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除此之外,不必急切地去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充满浩然之气的人格。第2则选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是跟孟子同时代的人,大概信奉纵横家的学说。他推崇的公孙衍、张仪都是战国时候的纵横家。他问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