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单元 第4课《归去来兮辞》 第1课时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单元 第4课《归去来兮辞》 第1课时教案第1页

科目:语文 主备人 教师: 授课时间:第二周 星期 二

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五第二单元 本节课题 《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 三维目标 1、了解关于辞赋这种体裁的常识。

2、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3、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教材分析 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关于辞赋这种体裁的常识。

2、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作者守志归隐的思想。

3、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思路 提炼的课题 领会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例如:视频、PPT、新新学案。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教与学生学 教师个性化修改 新课

导入 回顾《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目标

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检查

预习 学生梳理字音,解决读音问题。 教师借助《新新学案》24页检查学生对文中生字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相关知识了解 1、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

  2、掌握辞赋特点。   1、陶渊明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3、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骚长于言幽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