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8课 小狗包弟(新人教必修1)
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8课 小狗包弟(新人教必修1)第1页

第8课 小狗包弟

  

  

  

  

  一、整体把握

  1.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点读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按叙事进程来观照课文,可以看出课文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链。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关于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记叙了小狗包弟的来历;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小狗包弟的表现以及它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小狗包弟惨遭厄运;第五部分(第10~13自然段):小狗包弟之死带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二、细部探微

  2.文章开始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 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路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3.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点拨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筹,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期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4.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点拨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巴金因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透过本文,我们可以揣测出巴金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反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的为人作风,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5.本文风格质朴自然,读来却感人至深,想一想奥妙之处在哪里。

点拨 ①以情见长,以情取胜,是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巴金对小狗包弟是充满思恋与内疚之情的,所以他在叙述小狗包弟的经历时,笔端带着浓烈的情感。作者写它活泼可爱,会做令人发笑的作揖动作,深得主人和来客们的喜欢;写它很通人性,与主人们融洽无间,甚至主人外出时,它都每日清晨等候于卧房门前,使主人们深受感动;写"文革"灾难到来时,天真的小狗依然见"我"作揖,而"我"却为四周"杀小狗"的大叫大喊所惊恐,又怕包弟的吠叫引来红卫兵的抄家,心里"暗暗地流泪"。有时候,作者甚至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大段的心理剖析,袒露无遗地表白自己的情怀。作品写道:当"我"被迫把包弟送给医院作解剖用后,下班回家,看不见包弟,首先有一种甩掉"包袱"的轻松感;但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