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九上语文)
免费下载《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九上语文)第1页

18 怀疑与学问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终的收效都能一样,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更好,成果更大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必要。《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启示。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