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
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苏教版必修三)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一、知识储备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了,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一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疏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臣子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疏:疏条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后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奏疏。(表,古代臣下给皇帝奏章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疏,重在"议事";表重在"陈情"。)

二、人物介绍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冼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长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称。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征公。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纂工作。《隋书》的绪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魏征小故事: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三、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之长者( ) 浚其泉源( ) 夫在殷忧( )

因喜以谬赏( ) 虑壅蔽( ) 正身以黜恶(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谏太宗十思疏 无疆之休

简能而任之 董之以严刑

信者效其忠 承天景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赂秦而力亏 B.必固其根本

亏无为之大道哉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思国之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