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9《兰亭集序》学案(4)(鲁人版必修3)
语文:4.9《兰亭集序》学案(4)(鲁人版必修3)第1页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主备:丁婷婷)

【导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 结合作品背景,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参见学案设计

【课堂研习】

一、导入课文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想感情。

四、赏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讨论后自由回答: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美景几个方面考虑。

2.评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3.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高雅之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以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临清赋诗,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旷达情怀,表达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4.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并加以评析。

在这里,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5.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五、研读第二、三段

 1.齐读第二、三段,思考讨论: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

  讨论后明确: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不禁"痛"从中来。作者一"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二痛"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三"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作者一"悲""昔人",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二"悲"时人"一生死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