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鲁人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扬州慢 学案
2017-2018学年鲁人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扬州慢 学案第1页

  扬州慢 学案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