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第1页

9.《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做到了粗通文意并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局部探究

  (一)句式特点

  本文的一大句式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句,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省略句,并加以赏析。

  【示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赏析: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这就是钟嵘所谓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参考预设】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赏析:语言做到简洁生动而又含蕴丰富,是与剪裁的功夫分不开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方面所下的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赏析:语言做到简洁生动而又含蕴丰富,又是与恰当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分不开的。"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二)疑难探究

  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明确】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可参考【微教案】《心中的桃花源》

  2.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

【明确】"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