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第1页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

浦东新区荡湾小学胡春妹

研究主题: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文章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文中对于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很好找,如:河水泛滥、呼啦啦的风声等等。而间接描写是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的,如: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等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课文具体描写了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学生可能对部分内容有疑问。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以理解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表现的句子(第7节)为基础,在这基础之上,抓住语言文字质疑,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篷、撑、脖、旷、扰",积累"罕见、袭击、泛滥"等词语,区分"像""向。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是为了测量风力。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到牛顿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学会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介绍牛顿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

  2.教师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发生在牛顿小时候)

   学生齐读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3.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