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3第四单元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苏教版选修4 专题3第四单元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设计第1页

  第四单元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关注沉淀溶解平衡化学体系,深层次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等各种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掌握利用平衡常数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

  2.初步建立利用平衡常数定量判断沉淀生成的科学分析方法。结合实验探究,掌握平衡常数的理论和实际生产应用,并深刻认识到化学对指导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的品质。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利用平衡常数来定量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进行的这一学习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并应用平衡常数定量指导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化学过程。

  三.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围绕"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成功的完成教学。这是我们课前该独立思考的课题,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别人的课堂设计,但由于地点、对象、以及备用资源的差异,我们有必要思考重整,独立设计。

  新课程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材中为了将理论变得易懂做了很多工作,举出了许多跟现实有联系的例子。我们是照本宣科呢?还是将其重整,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连贯、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构想中我提出如下三个调整。

  1.利用特别的溶洞奇观引入新课,而将水垢中Mg(OH)2怎样生成以及用FeS处理水中的Cu2+、Hg2+、Pb2+等向后移。

  2.将两次"观察与思考"进行整合,利用生成的ZnS沉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一部分用来证实沉淀的转化。

  3.将一部分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如食醋除水垢等)提到讲溶度积之前,在第1课时中加强与前面所学化学平衡知识的联系,相当于先定性解释其原理,为后面利用Qc和 Ksp定量解释其原理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框架设计

教学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设计意义 引入新课 观察或绘制"溶洞奇观"图,

书写钟乳石形成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联系实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复习以前的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实验探究 观察和演示,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定性解释 理解为什么CaCO3与水及CO2能转化为

Ca(HCO3)2,解释利用食醋除水垢的原因 应用化学原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化学 指导阅读

P103表3-3-1 阅读和总结出Ksp的表达式

从表中分析得出Ksp与溶解性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讲讲练练 学会如何利用Ksp计算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独立完成备用练习 "举一反三"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归纳总结 学生分段小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