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望月有感 教案2
2018-2019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望月有感 教案2第1页

望月有感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文言功底,且白居易的诗比较通俗,但学生仍旧对诗歌不够感兴趣。再加上农村学校,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且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意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吃力。因此,必须让学生读透诗歌,结合教师的引导,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3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有感情诵读诗文。扩展白居易及与月有关的诗句。

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忧国思亲的思想情感.

4教学过程

【导入】激情导入

有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跳舞。"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诗歌所表达的则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就在那夜的明月中,诗人难眠,想到失散的兄弟姐妹们,思乡忧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白居易的那个夜晚吧。

活动2【讲授】交代背景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那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活动3【活动】师生赏析

师: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的理解。

一组代表发言事例: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二组代表发言事例:回首战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师: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三组代表发言事例: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