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选修1-1 1.2电场 教案 (6)
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选修1-1 1.2电场 教案 (6)第1页

《电场》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入手,引入了电场强度的概念,明确它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本节课主要由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和电场强度的叠加、匀强电场三部分内容组成。原本都是很抽象的知识,通过与重力场做类比,引入试探电荷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引领学生的认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6.利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知道匀强电场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地球 重力场

1.经历"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领略通过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的方法来研究电场,体会理想模型、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场强。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3. 几种特殊电场及其电场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充分理解场强的物理意义、学会分析矢量场强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场线模拟演示仪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也就是表示两个点电荷之间静电力大小的公式,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投影右图。问题1:真空中两个电荷相隔一定的距离,却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它们之间难道就没有物质吗? 学生思考。 教师:假如没有物质,那么电荷的能量从何而来?假如存在物质,这种物质肯定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我们看不见摸 不着它。其实真的存在这样的物质,它叫做场。比如重力场。物体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这种场发生的,这里的场可以叫做重力场。而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电场

教师:首先提出电场这种物质的科学家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在电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向学生简要介绍法拉第的求学经历。让电场与重力场做类比即可理解电荷之间的力是如何发生的了。

教师启发引导:场都是"物质"──它和分子、原子组成的实物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都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是靠重力场来完成的,电视机、收音机信号的发射与接受是靠电磁场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