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1页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学习目标导引】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3、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知识要点提炼】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试验。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4、分离定律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本概念

  自花传粉(自交)、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测交。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两个杂合子黄色子粒的豌豆进行杂交,产生120粒种子,理论推算纯合子黄色豌豆种子的数目为(  )

  (A)30粒   (B)60粒   (C)90粒   (D)120粒

  解析 两亲本为杂合子黄色子粒,说明黄色为显性性状,其遗传因子组成都为Aa(设黄色由A控制),两亲本杂交后遗传因子的组合方式有AA、Aa、aa三种,比例为1∶2∶1,其中纯合子黄色豌豆(AA)占后代个体总数的1/4,1/4×120=30粒。答案:(A)。

  例2 家兔的黑毛与褐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4只家兔,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均为黑毛,丁为褐毛。已知甲和丁交配的后代全部黑毛子兔;乙和丁交配的后代中有褐毛子兔。请回答:

  (1)判断黑毛和褐毛的显隐性,并用符号B和b表示。

  (2)写出甲、乙、丁三只兔的遗传因子组合。

  (3)如何利用题中提供的材料鉴别丙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解析 (1)已知甲和丁交配后全部子兔为黑毛,说明黑色(B)对褐色(b)为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