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
历史: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第1页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解读

  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评价,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功大于过" 说。他们认为,评价经济建设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国情和世界形势,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斯大林模式,其功绩是抹煞不了的。一种是"过大于功"说。有人认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肃反"严重扩大化,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国主义。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苏维埃政权刚成立时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掌握国内战争胜利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掌握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内容、评价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重要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的学习,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是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通过学习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认识社会主义有顽强的生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信心。

自主学习精要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