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三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三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第1页

       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学习寄语】

学习因你的主动而美好,课堂因你的参与而生动,人生因你的自信而精彩!

【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尝试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认真阅读学案资料,尝试完成学案中的相关思考题。

【课堂互动】

一、文化创新 我体验

阿宝:我唱"山丹花开红艳艳"时就把所有人唱过的资料都听了,好的就"偷"过来,再加入自己的处理来唱,还加入些现代通俗成份。我出生在塞上高原,唱民歌受北路邦子和二人台影响较大,所以我的"山丹花开红艳艳"中有北路邦子的的高腔,如中间"快把咱亲人迎进来"的"进"字原来很平,我就用二人台的翘腔把"进"字向上翘了一下,这样就有味多了。

阿宝为什么能让这首歌再次红遍大江南北?

思考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文化创新 我思考

阅读资料《陕北民歌及其发展历程》(节选)

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上的民间歌曲的统称,包括信天游、小曲子、秧歌词、耍丝弦、打坐腔、酒曲、号子、神官调、祈雨调、经韵调等,题材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社会矛盾、爱情婚姻、生活情趣等。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得陕北民歌成为集陕北民俗、方言、文学、礼仪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成为陕北文化艺术宝库中最具魅力、最有影响力、最能直接表达当地人情感的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的源流可一直上溯到远古时期。先民们在劳动、宗教祭祀中形成了陕北民歌的雏形--劳动号子和仪式歌,口头相传。

封建时代和军阀统治时期: 陕北在封建统治时期是一个地广人稀、经济极其落后的偏僻山区。地主剥削,军阀专横,劳苦人民蒙受着深重的灾难,在贫穷、饥饿、苦难中挣扎求生。这个时期的民歌多于表现哀怨、忧郁、不幸、憎恨、悲愤,调子比较低沉、忧伤,诉说了陕北人民的苦难史。如《兰花花》等。此时民歌并无专业的创作者,旋律比较简单,主要靠口头相传。

抗日战争时期: 1935年,红军的到达使陕北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