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公开课《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公开课《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第1页

七上语文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窃读"经历,划分文章层次;

3. 对比两次"窃读"的不同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4.理解文末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5.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窃读"经历,划分文章层次;

2. 对比两次"窃读"的不同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文末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4.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

教学方法

  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lì)人,作家。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2. "读读写写"词语。

三、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次默读,明确:

  1."窃读"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文章以《窃读记》为题,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划分课文层次?

四、明确"如何窃读"

  1.课文写了几次"窃读"?

  (在紧邻三阳春的书店"窃读"受辱,在另一家书店"窃读"得到店员帮助。)

  2.为了"窃读"我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1)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2)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3)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