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窃读记》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
《第11课:窃读记》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页

11.《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读书的艰辛,感受"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变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重点)

2、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难点)

【预习安排】

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1、 标注生字词。

  2、标出你认为写得较为生动的或者较能打动到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当时的真切感受。

  3、用特殊符号标注出你认为较难理解的语句或者片段。

  4、自选你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或者背诵。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用匡衡凿壁偷光的小视频导入。

  匡衡的"偷光"读书和本文的"窃读"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原籍台湾省苗栗县。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