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6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6第1页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及依据 <情境创设,设疑导学>

学生观看:

1,影像《民工潮》片断

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

并提出:

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什么是城市化?

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烟台市城市用地变化

师生交流

1) 在学生的交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提出: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言之,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2)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请问这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教师点拨:

小城市 :〈20万 (市区非农人口)

中等城市:20万-50万

大城市 :50万-100万

特大城市: 〉100万

3) 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

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点拨: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学生的实际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中有以下明显的变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以将这三点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第③点可用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

4)所见所闻: 学生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发表自己见解。

<信息传递,过渡承转>

资料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单位:%)

1950年 1980年 2000年 世界 29 39 47 发达国家 50 67 72 发展中国家 17 25 44

资料2: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配情况:(单位:个)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年 62 52 1980年 103 119 2025年(预计) 153 486

资料3,以美国为例,50年代后不同年份郊区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万)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4 000 6 000 7 600 除洛杉矶以外的12座最大城市,1950-1971年

城区人口:由2 625.3万降到2 552.4万

郊区及卫星城人口:由1 463.5万增到1 714.7万

资料4:人教版地理必修2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问题探究,实例分析>

1)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动一动:学生动手设计

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张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3)比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国的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市化。

5)提供图片:

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上海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

要求: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

<信息共享 动态调整>

课前分的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

学生虽然分组调查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但因为环境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问题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环境问题组合在一起。并且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生在交流调查结果时可能会出现多元素的结论。教师应围绕教学中心目标,因势利导的完成教学任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教师投影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探讨上海为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2,想一想

在城市化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上海市的经验,想想解决城市化问题除此以外,你还有哪些高见?

3,议一议

你赞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还是赞同"边发展边治理"的发展模式?抑或你有更好的发展模式的建议。

4,未来展望--生态城市

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例,学生诘疑、探讨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模式。

<前引外联,活学活用>

1,分析烟台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除了共性之外,有没有自己的个性问题?

2,就烟台市城市化带来的某个问题展开集中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烟台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打造生态城市?请为自己的家乡出谋划策

<兴趣分组,研学拓展>

任选一题 自由分组

1,就昌邑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某个问题集中探讨,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你的见解及措施。

2,就昌邑的城市规划布局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分析。

3,准备以"在绿色的昌邑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课。

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的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

资料1、2、3作为补充资料对于教材中的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理解有帮助,同时通过图表的组合,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

目前的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为学生的信息获取以及知识储备提供了可能性。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有助于实现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借上海的例子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优秀的意识;

借学生的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共事的必要性;

借生态城市的讨论,反思烟台市的城市规划;

借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合身边的地理,落实乡土地理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从身边的环境小事做起,落实环境教育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引领学生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