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二)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二)第1页

 龙泉驿区小学三性课堂学时教学计划表

课 型 学时课 课题 《七子之歌》 设计者 蒋小波 时间 40分钟 教学

目标 学科性:

1.独立识字"澳""寐",理解"襁褓""掳去""梦寐以求"在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拟人、反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育性: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创新性:能运用一定的句式,表达自己阅读体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2.感受拟人、反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效果。

难点:

能运用一定的句式,表达自己阅读体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课前

准备 (一)学生方面

1.充分预习课文。

(1)自主识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查阅工具书理解"襁褓""掳去""梦寐以求"的意思。

2.分组查阅以下资料,并提前进行资料交流。

(1)举实例说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怎么落后?中国人民怎样苦难深重?帝国主义怎么欺凌中国人民?

(2)观看纪录片《澳门岁月》之澳海渊源上下集。

(2)闻一多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七子之歌》?

(3)"七子"被割让时和后来回归祖国的历史。

(二)教师方面

搜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精心备课;制作课件。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创设情境

质疑问难

1.聆听歌曲《七子之歌》。

2.生说歌名:《七子之歌》

3.聆听教师对歌曲的介绍。

4.齐读课题。

5.就课题质疑。

预设:

七子是哪七子?

为什么称他们为七子?

为什么写这首诗?

6.根据你课前的预习和资料收集,汇报自己能解决问题。

预设(1)

课题中的"七子"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

预设(2)

作者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这七个地方看作是七个祖国的儿子,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师:今天的课堂,我们从一首歌曲开始。--播放《七子之歌》

2.知道是什么歌吗?

(板书:七子之歌)

3.对,这就是《七子之歌》。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深刻感人,一播出就引起了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是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1999年12月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90多年前我国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所写的《七子之歌》组诗中的一篇而已。(板书:闻一多)

4.示意学生齐读课题,

5.对于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梳理板书学生问题

6.根据你课前的预习和资料收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预设(1)

课件演示:七子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阅读文中的注释

运用评价提示学生:课文的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个很好材料。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阅读文中的注释

评价: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课文的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一个很好材料。

预设(2)

评价:你从写法出发,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思,更棒!

小结:为了理解得更为深入,我想我们还需要走进文本,今天让我们走进"七子"中的的--《澳门》和《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