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望月怀远》教学设计第1页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课 题 望月怀远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了解张九龄的生平。

2. 感悟《望月怀远》诗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及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能力点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2. 炼字型赏析。 教育点 1.炼字型赏析,注意诗中的用词。 重难点 1. 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升及落的情感历程吧。

  

(PPT展示)

  

1、作者简介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弱冠登进士。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2、盛唐诗歌的风骨

  "初唐四杰"努力摆脱南朝只重词藻不重内容的文风的影响,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一扫那种绮靡的文风,使得初唐诗歌"风神初振"。到了盛唐,也就是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唐诗得到了高度发展,李白、杜甫的出现,更是使唐诗发展到了巅峰。这时候的唐诗,声律风骨兼备。

  【资料链接】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1.诗人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如: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2.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其实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3.诗人具有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盛唐诗歌声律完备:

  主要指律诗体裁已成熟和普及,诗人已能娴熟运用并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诗典型代表)。古体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体与绝句的兴盛,都是唐诗达到高潮的标志。

                      

弐、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 请大家把全诗读一读,找出好像和"望月"或"怀远"没什么关系的一句诗。

 明确:同学可能找出 "披衣觉露滋"。

 分析:为什么披衣在外,一直到露水打湿了衣服?--怀远。可见本诗可以说是扣题的典范,几乎每一句都或明或暗地写了"望月"或"怀远"。

  2、"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写月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3、"生"字好在哪里?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与张若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4、"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5、"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有含蓄、蕴藉的美感。)

(读懂诗歌,感悟诗人寄寓的情感,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问题探究:感受如何?"怜""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意境,有延绵不尽之意。

这一联看似写赏月 ,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

"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 。

1、"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明月何皎皎》)。

  2.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反复诵读诗歌,将学生引进情境,让学生迅速把握关键字,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的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七、八句写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 。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赏析"落"字的妙处。

 

2、【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宫苑。砧声:捣制寒衣之声。

 

参考答案:

1,"落"为飘落之意。

2,诗人举头望月,想: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飘落在谁的家里,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问"秋思落谁家"。

3,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答】

尾联直抒胸臆,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表达作者的依依惜别以及对魏万的殷切劝勉之情。

 

 同学小组讨论, 交流

 (提示学生可结合诗歌练字去分析诗歌内容。)

 

布置作业:

1.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课后多积累识记"望月"的诗词名句。

2.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望月--生明月 怨遥夜 怜光满 盈手赠

        怀远--共此时 起相思 觉露滋 梦佳期

教后记: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写月夜怀念远人。诗歌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相思之情,在学生熟读的情况下,体会全诗从"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的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明月,夜深露重,单人相思,望月怀远的幽情的意境。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由"海上生明月"的描写,引出下面的抒情。由景入情,触景生情,自然、贴切。所以诗歌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的那么柔情,那么美丽,把情写的那么沉重,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样的风格对学习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设计亮点:

  此诗歌的学习,在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的 。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诗歌中的常见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鉴赏分析,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从而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