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5《甲午中日战争》学案(旧人教版高一上)
历史:2.5《甲午中日战争》学案(旧人教版高一上)第4页

选择题3

l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答案:C

概述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

1)主要活动:

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②洋务派主要代表。比较成功地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等近代企业,建成北洋海军和旅顺、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③在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但政治立场是顽固坚持封建制度。④在中法战争中,他的指导方针导致了福建水师的失利,又在中方取胜的局面下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方针,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2)评价。

①共同观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大官僚,一生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②正方观点:A.所办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B.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增强了国防实力。C.两次对外战争求和,均与慈禧太后的态度有关。李鸿章的战争指导思想是消极的,但他只是执行者。D.思想上有开明的一面,看到了时代的潮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他不能过份苛求。③反方观点:A.所办企业均采取封建式管理,李鸿章又中饱私囊,这些企业不是近代意义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企业,它只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所掌握的近代化军队在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没能发挥国防作用。是否增强国防实力主要不是看装备,而是看掌握军队的人。C.李鸿章迎合慈禧太后,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是千古罪人,他既是清廷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决策者。D.思想上与顽固派没有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国家两种侵华方式的比较

列强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并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方式和帝国主义阶段的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方式。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相同,都为掠夺中国财富;二者的不同点主要有:商品输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在通商口岸办工厂,剥削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