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教研课《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教研课《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第5页

五 年级 数学 学科教案

第 二 单元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 2 课时 总第 1 个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例2、练一练,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程序: 

一、板块①教学例题2

先学作业

1. 阅读书本23页的内容,说说这两种保温杯在不同的时间水温的变化

情况。体现这两种保温杯的水温变化情况选择( )统计图。

2.思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学情预判:

学生能根据两种保温杯的水温变化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但学生不能明确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后教预设

1.出示例2统计表,交流先学单1

  讨论P23的3个问题,强调对图例的关注与技巧(颜色与线条的区分)

  解决第2个问题时:首先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70℃的点,再由该点所在的横线与两条折线的交点位置估计大约经过的时间。不锈钢杯大约经过130分钟,杯中的水温下降至70℃;陶瓷杯大约经过40分钟,杯中的水温下降至70℃。

2.交流先学单2

  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对比;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相比,可以对两个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

二、板块②练一练

先学作业

  1.完成书本24页练一练。

学情预判:

收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但是估计很多孩子会偷懒,没有认真实验记录数据,这样的话对学生作图和之后回答问题都会有影响。

后教预设

  学生分组实验后,小组交流。

  指导:回答"两个容器的水各从第几分钟起开始饮用比较合适"时,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45℃的点,再由该点所在的横线与两条折线的交点位置估计出相应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陶瓷碗中的水温下降速度要快一些。)

三、检测完善

  完成练习四第2题

  学生交流后明确:根据图中的信息,小明应是从第4天起开始看到根,从第6天起开始看到芽。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风信子根的生长速度要比芽快一些。

四、课堂总结

  1.看统计图,首先要关注什么?

  2.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最大优势在哪里?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