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第5课: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第5课: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3)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总结: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可笑、好喝懒做、死要面子、麻木不仁,热心善良。

  4、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又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他好逸恶劳、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穷困潦倒、饱受凌辱;同时他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悲剧人物。

  5、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归纳主题

  1、析读文中的"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1)谁在笑?

  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

  (2)笑什么?

  嘲笑孔乙己的外貌、语言、行为、遭遇(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

  (3)什么样的笑?

  掌柜--冷漠无情

  短衣帮--穷极无聊,麻木愚昧

  小伙计--附和

  孩子们--纯真,但是将来?

  2、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国人的冷漠和麻木。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3、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自身原因、社会制度、社会因素等)

  4、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四)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出示片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