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来 教案(4)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相信未来 教案(4)第2页

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对呢?

1.抓住意象,哪些意象?

手--排浪 手指--排浪 等,确定读法二更好。

2.根据事物的特征,分析手指--排浪、手掌--大海、笔杆--曙光的关系,理解比喻的修辞,并体会其作用。

  运用比喻,"排浪、大海、曙光"使气势壮阔,形象生动,含义隽永,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3.孩子的笔体--(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

4.小结: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高。

(教学过程示例:

  1、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而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那么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看法一:"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看法二:"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究竟哪一个说得对?大多数同学可能选择第一种。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讨论后明确:"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于是,大家明白了"读法二"是正确的。

  3、从修辞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通俗地表述一下,这句应该怎么读?明确:比喻,可表述为"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4、同学们能如法炮制,把第二句也改写一下吗?明确: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5、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掌往上托起来,感受大海的面积感、体积感。(这体现了语文的"活动性")

  6、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笔杆"有没有相似点?明确:有,它们都是笔直的。

  7、早晨的光线射开来,看起来是一根根的,长长的,笔直笔直的,所以我们经常讲"霞光万丈"。食指以诗人的敏锐,捕捉了这一瞬间的感觉。现在请大家手握一枝笔,然后举起来,看看你的"手指"有没有"排浪"般的感觉,看看你的"手掌"有没有"大海"般的感觉,看看你手中的那枝"笔杆"像不像海日射开的"曙光"。(活动体验,可使课堂直观、形象起来。)

  8、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明确:没有。

  9、"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举例明确: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10、可是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四)诵读4-6部分,思考

1.我为什么坚定地相信未来?

2.我为什么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