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免费下载《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第4页

  "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7.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拓展延伸

  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明确: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试写一篇小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