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免费下载《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第2页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段):直接驳斥:(反动统治者)失掉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8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第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议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奠定基础。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