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写景记游散文(课本同步)(必修2)
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写景记游散文(课本同步)(必修2)第5页

  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答案是B。

  C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作副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出自《鸿门宴》。

  3、 "删" "换" "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