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写景记游散文(课本同步)(必修2)
2011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古代写景记游散文(课本同步)(必修2)第3页

  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接着又以主的口吻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澜──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以说理为重的游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文章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然后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从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联想到"物""力""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作者又从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这种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从而收束全文。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

  三、高考备考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