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必修1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语文学案:必修1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5页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__

  (6)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_____

  (7)燕王拜送于庭:________________

  (8)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购之金千斤:________________

  (10)取之百金:________________

  (11)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________________

  (13)皆陈殿下:________________

  (14)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________________

  (15)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

  (1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

  (17)事所以不成者:________________

  (18)而卒惶急无以击轲:________________

  (1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4)为判断句 (5)~(6)为定语后置句 (7)~(8)为介宾短语后置 (9)~(14)为省略句 (15)~(16)为被动句 (17)固定句式,所以......者,......原因是 (18)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法 (19)固定句式,有以......,有用来......的方法

  四、名句积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课文点拨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点拨 做了四项准备工作。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而荆轲三言两语就激怒了樊氏,使其自刎献头。作者详写这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事进行辩解作了有力的铺垫。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所以略写了。从后文来看,还准备了督亢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此处连提都没有提。这样看来,记人的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则详写,否则便略写。

  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点拨 在准备工作中荆轲与太子丹在两件事上有分歧。其一,荆轲要用樊氏人头,而太子丹不忍心。这表现了太子丹既仁慈又侠义的性格。荆轲则从办成大事着眼,他认为这样做既报了樊氏的家仇,又解除了国难,樊氏是会献出生命的。这就表现了荆轲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其二,荆轲要等他一位朋友做助手,太子丹却疑心荆轲改悔不想去了,并且提出改派秦武阳去行刺。因为荆轲是一位义士,他是极讲信义的,因信义受到怀疑而引起他的暴怒。他在一怒之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带了秦武阳仓猝上路,从而导致最终失败。在这次分歧中也表现了两人一个极端重视信义,一个焦虑胆怯的不同的性格特点。

  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请分析一下。

  点拨 ①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②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③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