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 教案第2页

近代以来生活和习俗演变的特点(练习上)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再推行至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反缠足运动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广有关;上层人士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社会风俗没有多大改变的原因:

(1)政治:近代政治运动很少波及到农村,对农村影响较小;(始于毛时代)

(2)经济:农村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很少受到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影响;

(3)文化:农村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少。

【重难突破】

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来文化的传播,有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人民的追求等各种因素。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③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民众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

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