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第3页



第一课时

一、照片导入,唤醒情感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张"全家福",有慈祥的爷爷奶奶,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可爱的孩子们。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吗?

(学生简单谈感受)

2、教师引读导语:是呀!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个人。

3、你们是怎样爱自己的家的呢?(指名读导语:我们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二、初读儿歌,合作识字、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A、互相当小老师提醒字音。

B、看看谁的方法好,能帮助大家记住字形。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推选代表汇报)

4、以小组形式进行"识字比赛"。

5、进行"组词比赛"。出示"父"、"错"、"事"、"改"、"懂"自由选择,进行扩词训练。

6、相机指导写字"认真"。

A、看见大家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老师立刻想到两个字,知道是什么吗?(板书:认真 )

B、你们喜欢老师送给大家的这两个字吗?那你们会怎么来写这两个字呢?

C、那你们就认真地写这两个字吧!(学生练习写)

7、出示其他四个要写的字,老师进行范写,学生练写。

三、读懂儿歌,懂得道理

1、分小组轮读儿歌。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轮读儿歌;男生读,女生听;女生读,男生听。

四、实践活动

把儿歌背给小伙伴听,背给爸爸妈妈听,做一件你最想为他们做的事。

板书设计: 识字2

家------------我

教学反思:

5 看电视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家人相互关爱、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谜语导入)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说说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2、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变序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个别读,评议。(重点评议字音)

五、写字指导

1、学生读"我会写"的字后,谈识字方法及自己的发现。

2、老师范写"家"字,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家",老师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写错的地方。

4、学生练习写其它字,评议,再练写,鼓励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卡片,给"家、全"扩词。

2、摘果子,看看谁摘的果子多。

二、朗读感悟

1、指导学生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看图说说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

 (3)[板书:奇妙?]奇妙在哪儿呢?

对课文的感悟,围绕"奇妙"一词展开。

2、读第二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3、读第三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却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学生朗读,指导读出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范读--练习读)

4、读第四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我们不再看球赛,而是听音乐,看舞蹈)

5、读第五节,想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什么东西。

(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6、全班齐读第二节至第五节。 '

三、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造句。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1、联系课文: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2、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造句。小组内练习,相互纠正。

四、实践活动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里人谈谈他们的感受。

板书设计:

5 看电视

奇妙? 精彩 秘密?

互相关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