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兵车行》教案2
2018-2019学年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兵车行》教案2第3页

(4)"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写出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2、最后一幅图景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大家要尽量地展开想象。

明确:地点在青海的古战场,天气阴沉,还下着蒙蒙的细雨,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骨累累,还不时地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3、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明确: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点行频",关键字"频"写出战争之多,朝廷频繁地征召百姓们去边疆打仗。这和第一小节征兵图,惨别图形成吻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

4、那么"点行频"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的呢?请同学们就你感触最深的一两句诗句说说对"点行频"的理解。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3)"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调秦地(关西)士卒。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被驱不异犬与鸡",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岁从何出?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到了"今年冬",仗继续打;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急"字,索租不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

[参考答案]

 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

 2、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