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第2页

  2、学习第二节。

  翻译重点:

  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无;拿他没有办法;

  ③也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3、学习第三节。

  翻译重点:

  过①:名词作动词用,犯错误。 过②:名词,错误。

--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学习第四节。

  重点翻译:

  ①食:通"蚀"; ②更:改正(变)。

启示: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

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5、学习第五节。

重点翻译:

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之:主谓间,取独。

过:犯错误。 文:掩饰。

启示: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

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 到纠正;

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6、学习第六节。

重点翻译:弘:扩大、光大, 使‥‥显扬。

启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大儒王肃如此解释这句话:"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